我曾經在2002年到Missour擔任交換學生,而2009年,我再度收拾行囊。七年以前,七年以後,很多事情體驗起來,有很明顯且有趣的不同(說起來真是可怕,七年耶...)。
在行前準備的過程中,讓我感覺最不同的,就是科技的進步。
我第一次到美國居住的時候,帶的是膠卷底片的相機,而且,筆記型電腦是什麼東東啊?(因為我當時是很簡樸的小孩,學生群裡能攜帶筆記型電腦的,往往是家境比較富裕的同學)。
當然,那時候是有網際網路的,也是可以透過e-mail和遠在台灣的家人聯絡。但,比起筆電隨身攜帶,無線網路任你行,數位相機隨手拍,照片馬上po上網,skype天天打,更不用說部落格,plurk,facebook等等通聯網...天涯咫尺,那感覺起來是很不一樣的。
要住的地方環境如何,看照片不夠,馬上叫出3D實境的影像讓我娘親眼鑑定一下。她說,哇咧,妳住這麼好喔..
不只如此。不知道學校到哪裡有多遠,怎麼走,那就向Google地圖求救。不只show出什麼比例都有的地圖,還幫你規劃交通路線,計算通勤時間(包括開車搭公車和走路喔)。想找旅館或餐廳,沒問題,鍵入幾個關鍵字,方圓百里的店家馬上一覽無遺。最驚人的,你還可以實境地看一下當地的街景,360度互動旋轉,連路邊停的車牌幾號都看得見。
要等到上課前才拿到課程大綱嗎?一到美國就得開始上課的我想再快點,上網下載教授的syllabus,看看指定了哪些教科書。Findbook幫你比價;外文版,台灣的全國圖書館聯合目錄馬上幫你看哪裡有館藏,文獻傳遞兩三天就到你手裡。
七年前,七年候,我感覺科技的進步,帶來了很多便利,還有很多靠近。就在稍早,我翻出了好久沒用的webcam,讓我哥安裝在他的電腦,而我的筆電也安裝上另一隻跟朋友借來的cam,skype一通話,小姪子好奇興奮的大大笑容就出現在我眼前。然後是抱著小王子2號的嫂嫂,還有我娘親,她感到神奇地問:原來是這樣啊,這樣就可以看到在美國的妳了嗎?
是啊,但願這樣就足夠了。只是我老媽媽最後還是顯得幽幽落寞,問著:妳真的要去了啊?
我想,無論科技如何進步,還是不容易撫慰母親懸著的一顆心吧。